國匠實踐者凱龍高科的“逆襲”密碼 ——轉自《國際金融報》
- 分類:凱龍事記
- 作者:
- 來源:
- 發布時間:2022-02-08
- 訪問量:0
【概要描述】2022年年初,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的《國際金融報》,整版專欄報道了標題為——《國匠實踐者凱龍高科的“逆襲”密碼》的文章,對凱龍高科的成功之路進行了深入的探索與發掘。下面,就讓我們一起深入閱讀,探索凱龍高科由初創公司到龍頭企業的“逆襲”密碼...
國匠實踐者凱龍高科的“逆襲”密碼 ——轉自《國際金融報》
【概要描述】2022年年初,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的《國際金融報》,整版專欄報道了標題為——《國匠實踐者凱龍高科的“逆襲”密碼》的文章,對凱龍高科的成功之路進行了深入的探索與發掘。下面,就讓我們一起深入閱讀,探索凱龍高科由初創公司到龍頭企業的“逆襲”密碼...
- 分類:凱龍事記
- 作者:
- 來源:
- 發布時間:2022-02-08
- 訪問量:0
2022年年初,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的《國際金融報》,整版專欄報道了標題為——《國匠實踐者凱龍高科的“逆襲”密碼》的文章,對凱龍高科的成功之路進行了深入的探索與發掘。下面,就讓我們一起深入閱讀,探索凱龍高科由初創公司到龍頭企業的“逆襲”密碼。
我們都在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卻鮮有人關注它們95%的芯片來自ARM。更鮮為人知的是,這家曾被摩托羅拉和英特爾嗤之以鼻的小企業,會成為“逆襲”的典范。
這家成功的“逆襲者”,給我們演繹了一個故事,一個從做貼牌電腦起家,拿不到英特爾芯片授權的小公司,被逼著做自主研發,進而成長為英特爾強大對手的故事。想起講這段故事,是想講另一段正在發生的故事。不僅是因為這兩段故事有著很多相似性,更是因為對這家企業寄予了厚望。這家從2001年以來持續發展的企業,不斷超越跨國巨頭,已經成為中國市場龍頭,但仍在繼續爬坡,是名副其實的逆襲者。更難能可貴的是,這家企業的掌門人對自己的認識非常清晰,危機意識非常強,堅決秉持“工匠精神”,持續不斷加大研發投入,立志這輩子就要做成這件事,成為真正的企業家和實業家。接下來講的這段故事,就是位于無錫的凱龍高科和他的掌門人臧志成的故事。
密碼1:全年一輩子致力做成一樁事
剛過去的2021年,對凱龍高科來說又是個豐收年。10月,凱龍高科“車用柴油機排氣后處理系統關鍵技術及應用” 榮獲中國汽車工業科技進步一等獎;11月,凱龍高科“商用車低排放尾氣后處理系統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又榮獲中國機械工業最高級別獎項“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談到這兩個獎,隔著電話都能感受到凱龍高科董事長兼總經理臧志成的興奮:“這說明了行業對凱龍的認可。我們并不是夕陽產業。我們的項目既能夠滿足柴油機國六以上及近零排放要求,也符合國家‘十四五’規劃、‘雙碳’戰略目標的需要。”
兩個獎的評審委員會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評審專家組給出的鑒定意見是“項目研究成果創新性強,總體技術處于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尿素計量噴射系統及其控制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對商用車低排放尾氣后處理系統的關鍵突破,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評審專家組評價認為,“該成果創新性強,總體技術居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基于模型控制策略的集成控制系統、尿素計量噴射系統居國際領先水平”。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則認為“該項目支撐了我國商用車柴油機從國四到國六排放法規的實施,解決了后處理系統‘卡脖子’關鍵技術及零部件,打破了國外壟斷,保障了產業安全”。
打破了國外壟斷,保障了產業安全。這兩句褒獎,點出了凱龍高科為國家為行業所作的貢獻,也點出臧志成和他的凱龍高科21年來所堅守的意義。“我就是想實實在在做些事情, 做好一個實業家。我們這些年敢于投入敢于創新,從零開始突破,打破國外壟斷,都需要我們持續不斷地堅持做好事情。我想本著工匠精神,一輩子做好一件事情,一輩子認認真真地做好一個產業,這才是最有意義的事情。”臧志成說。
凱龍高科是臧志成本著“工匠精神”從實踐中一步步做出來的。第一次采訪臧志成,甫一坐下聊了不多久,他就發出一個“什么叫企業家”的感慨:自己的錢投進去,遇到障礙和挫折,堅持不放棄,直到成功。這樣把企業做成功的人,才叫企業家。
臧志成的話很通俗,道理卻直白易懂且富有常識感。對他的話略作概括,似乎可以用這樣一句話表示:檢驗企業家的唯一標準就是實踐。他用21年的創業經歷悟出“真正的企業家都是在實踐中檢驗出來的”這個道理。在發出“什么是企業家”這個感慨時,他正在向記者回顧21年前剛創業時差點止步不前的窘境。也正是他的堅持,凱龍這件事情臧志成總算做成了。
“我們創業是背水一戰。”多年后回憶這段經歷,臧志成的感觸是,他把身家都押到這上面了。無錫輕工業學院本科畢業的他,憑借著不斷鉆研,成長為專家型企業家。他和他所在的凱龍高科,多年來累計獲得授權專利234項,其中發明50項,牽頭或參與制定19項國家行業標準,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9項,作為項目負責人,他還承擔國家級項目6項,江蘇省重點項目11項。
而這些成績的取得,和臧志成創業初靠產品打市場的邏輯有關——被“逼”著搞自主研發,然后從自主研發中得到甜頭,進而拿出更多資金投入到自主研發。
密碼2:只有產品才是贏得市場法寶
在市場上持續站穩腳跟,最終要靠的還是產品。這是臧志成多年來的經驗總結。從凱龍高科技公司創立之初,他就是一步步靠產品在市場上打破跨國巨頭的壟斷,進而成為連續六年占據20%市場份額的國內龍頭企業,目前已是名副其實的行業領軍者。他深諳靠產品打通市場的邏輯。
他重視產品研發,市場自然也不負他。“中國市場啊,你只要研發出成果,主機廠就愿意把這塊交給你。在我們這個行業,這就是市場。”據他介紹,三一重工愿意和他們合作,看中的就是凱龍的產品和持續的研發能力。據了解,2021年初,三一重工旗下的湖南道依茨動力有限公司與凱龍簽訂長期戰略合作協議,把不少于70%的市場份額交給凱龍。凱龍高科還是三一重工工業園區里規劃的兩個核心供應商之一。
市場是臧志成和凱龍高科一步步打出來的。2001年,帶著僅剩下的6個員工把產品試驗成功后,他拿著產品和另外兩個朋友一起籌資100萬創立凱龍高科。公司創立之初非常艱難,他清楚地記得之前在上海市場因產品失敗鎩羽而歸的場景,此后更重視產品的研發和質量。把創業方向選定汽車后處理系統,不能不說當時有眼光,但也仍有很大的市場風險。
契機是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奧成功。奧運會需要城市全面升級,個別外國運動員因環境問題的抵制也讓北京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進而作出2008年實施國四標準的決定。這時的凱龍才剛起步,第一筆訂單并不是北京給的,而是青島,青島公交實驗性地裝備了50輛車,凱龍科技終于完成了第一筆30萬元的銷售。盡管資金量不大,這卻給臧志成和他的團隊帶來希望。那時的臧志成,開著一輛金杯面包車全國跑,借著北京奧運會的東風,他成功地在北京中了標。
“那時是新產品,要說服人家使用不容易,即使在國外也沒有產品,只有專利。后來我在北京成功后,上海才開始使用這個產品。”臧志成說,他的產品在全國成功后,鄭州公交一位搞技術的老總和他說,全國做這個的很多,但把這個變成產品的只有你,而且你把它變成了商品,國外都不用,你卻讓中國先用。能讓產品在全國用,而且持續使用并成為一個市場,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凱龍對產品品質的重視。
“沒有品質就沒有尊嚴。”臧志成說,他在國四剛開始時推出第一代產品,當時企業還小,他把積累都砸下去做研發,然后因為產品質量好故障率低而受到尊重。“質量我親自抓親自管。我深深體會到‘沒有品質就沒有尊嚴’,人家本來對你很尊重,一旦有產品問題馬上把你叫去罵,這就沒有尊嚴了。”他介紹,凱龍僅在檢測設備上就投資幾千萬, 對每一個數據都要進行檢測,凱龍已經連續四年在市場排名第一,與產品的質量有很大的關系。
密碼3:后發企業也要搶占先發優勢
“如果當時為了上市而上市,可能國六就沒有我們了。”說這句話時,臧志成深深體會到凱龍為了確保產品質量和研發的領先所付出的代價。他解釋說,凱龍每年將大量資金用于研發,但這些資金并不夠,他也曾考慮去資本市場融資,卻因為當時高達70%的負債率而受阻。
當時凱龍把重心放在柴油機后處理系統上,除了每年投入數千萬元用于研發外,更是向銀行貸款4.5億元用于研發和產品產業化。由于凱龍是明顯的重資產,當時國家又推遲了國四標準的實施,讓凱龍一度面臨艱難。“《京都議定書》2010年簽署,2015年我國才實施國四排放,在這5年里我們培養了20多個競爭對手。”他說,當時有投資方的代表和他吵,讓他把高工資的研發人員開掉,這樣就可以上市了。
但最終的結果是,臧志成和凱龍高科并沒有聽從資方的意見,而是選擇了繼續保持研發投入而推遲上市。事實證明,他的選擇是正確的。從國四開始,他就專心搞研發,所有零部件的研發,臧志成都親自掌握,親自畫圖紙拿思路。等到2017年7月1日全國范圍開始全面實施國五排放標準時,凱龍的競爭對手只剩下五六家,而2021年7月1日國六標準正式實施后,能夠與凱龍競爭的對手基本寥寥無幾。“我們在2015年就開始研究國六標準, 所以才能在行業遙遙領先。能夠在目錄里查到的整套系統,包括我們最多也就一兩家。”臧志成說。
臧志成的經驗是,他時刻看著未來的方向提前布局。“那時候沒有人知道SCR(選擇性催化還原技術,柴油車尾氣排放中的一項處理工藝)這個詞,我當時就覺得這個產品有前景。凱龍有今天,就來自于我20年前的前瞻性布局。”臧志成說,內燃機還有相當長時間的生命力,如何繼續實現增長仍是凱龍今后的方向。但也要考慮第二次創業,“你不能只停留在過去一兩百億的市場”。
他說的二次創業,指的就是新能源的方向。“今年兩會提出碳達峰、碳中和,我覺得這是個方向。”臧志成介紹說,在第二屆世界內燃機大會上, 他們將與山東大學簽約成立一個綠色低碳能源利用技術聯合研究中心,將重點研究零排放和氫燃料的關鍵核心技術。
密碼4:加大研發才能持續創新
“企業發展必須在研發上舍得投入資金。凱龍從一開始就肯投入資金,2002年、2003年公司剛起步,每年就投入一兩千萬做研發。后來投入更多,2018年7100多萬,2019年8000多萬,2020年也有9000多萬。”他說。
臧志成認為,加大研發投入,是為國家在做貢獻。他解釋道,首先他們在打破國外的壟斷,國四、國五、國六排放標準下的后處理設備,都是誕生在凱龍。并且,由于凱龍產品的問世,大大降低了進口系統的售價。
“國四階段,(起初)一套后處理要8.4萬元,一臺發動機才9萬元。一套后處理為什么這么貴?因為你沒有,所以國外產品定價奇高。而凱龍的產品出來后,國外產品馬上降到3.6萬元,然后是2.5萬元,直至最后的1.58萬元。而這時,凱龍的產品也才七八千。”臧志成說,這中間,價格懸殊很大。“國六也是一樣,外企叫價4萬元,其實3萬多才算合理”。
關于這一點,凱龍在一份宣傳材料里估算,由于凱龍產品的問世,國外同類產品的售價“從最初的7.7萬元/套降到0.8萬元/套,累計為國家節約外匯近500億美元”, 并且凱龍依靠自己的內燃機排放治理完整的產業鏈,“一舉打破國際巨頭博世、康明新、巴斯夫、莊信、格蘭富等跨國巨頭的壟斷”。
臧志成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年,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辜勝阻到凱龍調研的時候說,企業要有正能量。臧志成就和他講了一個企業家的情懷,就是不能把錢看得太重,要肯在科研上投入。“如果把錢看得太重就做不了大事。8000萬、一個億砸下去覺得心疼,格局就小了。要舍得為設備、科研、人才砸錢,這三個地方你不敢砸錢,企業肯定搞不好,你就沒有生命力了。再說,企業上市了,就得多做點貢獻。”臧志成說。
做點貢獻可并不容易。即使在汽車后處理系統市場,仍是外資企業的天下,也是凱龍的主要競爭對手。臧志成向記者舉例說,凱龍這個全產業鏈,可以說是全球唯一,但每個細分領域,都由外資企業壟斷。“比如催化器, 外資巨頭就是莊信、巴斯夫;催化劑載體是日本的NGK和美國的康寧;噴射系統是美國的天納克和博世;噴嘴是美國的大陸和博世;封裝是天納克和佛吉亞;傳感器是臺資的正陽和美國的泰克,還有系統集成,所以說我們是重資產,我們要做精。這些后處理系統上的核心零部件,在大陸都是空白”。
臧志成說,一套后處理系統大約由15個部件組成,涉及化學、機械、電子控制、工業設計等十多個學科。“我們這個行業,是多學科的,可以說覆蓋了所有的行業。舉個例子,催化劑載體,就是材料化學工藝;噴射系統就是流體力學,機械電控,電控里面還分硬件軟件,然后還有系統集成;傳感器類涉及到超聲波,所以說基本上覆蓋了所有學科”。要針對這些學科搞研發,凱龍建了封裝結構、電控、工藝、機械、材料、結構等9個研究所,各類專業背景的設計研發工程人員達300名,其中博士11名、碩士46名,但人才仍不夠用,凱龍每年還要招60名技術人員,同時還和華中科技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一汽集團無錫油泵油嘴研究所長期合作。
據了解,凱龍技術研究院實驗中心建有發動機實驗室、三自由度振動實驗室等20多個實驗室,擁有15個發動機測試臺架,配有AVL電力測功機、排放儀、顆粒分析儀和顆粒計數器等先進的研發實驗設備,具備對各種機型柴油機和后處理系統核心部件進行性能測試與檢測能力,實驗中心獲得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實驗室認可。
“中國人在汽車零部件上,沒有哪一項核心技術掌握在中國人手里,只有后處理系統掌握在你凱龍手里。”臧志成清楚地記得,有一次在一個會議上,一位美籍華人技術專家和他這么說。“他說我為你驕傲,真希望多幾個像凱龍這樣的項目。我也很驕傲,感覺到了自己這么多年投入的價值”。
(以上內容轉自國際金融報)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